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宋太宗真的是“北宋最大的败家子”吗 全球速读

2023-06-06 18:08:4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提到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很多历史发烧友对他的评价是"摇头"。宋太宗在高粱河战败后坐驴车逃命这件事更是成为了不少历史票友眼中的"笑料"。那么,宋太宗真的是"北宋最大的败家子"吗?除了在军事指挥上缺点很多,宋太宗为宋朝历史的发展有没有正面的贡献呢?我们该如何站在一个尽量客观的视角评价宋太宗的功过得失?

一、糟点多多的军事指挥

说实话,宋太宗真心不适合指挥打仗,他的军事才能比他的哥哥赵匡胤差远了。两人的军事能力差距,那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资料图】

公元970年,宋军和辽军在遂城发生冲突。当时,赵匡胤带领的宋军仅有3000人,而辽军兵力高达60000人。可令辽景宗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赵匡胤带领3000宋军打败了60000辽军。太祖的军事指挥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如果宋太祖多活10年,北宋有可能就恢复晚唐时期的版图了。

可是,上天并不眷顾宋太祖。公元976年,一代英主赵匡胤突然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坐上了龙椅,这就是被后人称为"高粱河车神"的宋太宗。

这位皇帝初登基时,战场上真露了把脸,978年收拾了奄奄一息的北汉,然后就信心爆棚,不顾刚打完北汉师老兵疲,非要一鼓作气收复幽云十六州,以完成哥哥未竟的事业。

北汉战争结束后还不到10天,赵光义就带领宋军继续北上。面对以逸待劳的辽军精锐部队,宋军冲上去就是对辽军一顿狠揍。在幽州战役的第一回合,辽军损失惨重,被宋军俘虏的官兵高达500多人。

从以上的这些战斗我们就能看出,宋军的实力并不差。只要宋军按照赵匡胤遗留下的既定战术和辽军开打,收复幽云十六州指日可待。

然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赵光义的北伐失败了。不仅失败,还是连续两次失败。第一次,宋军在高粱河之战中大败而归,身中两箭的宋太宗无法骑马,只能坐驴车逃命。第二次,宋军出动20万大军进攻辽军,但由于非常坑爹的文官监军制度阻碍一线将领的正常指挥,一盘能打胜的好棋被宋太宗硬生生的打成了烂棋。

更可怕的是,在第二次北伐时期,宋太宗给前线将领画阵图,要求所有将领通过阵图按部就班的打。可话又说回来了,前线的战事千变万化,依靠阵图遥控指挥宋军一线部队,这赵光义的做法岂不和赵构一样,都是纸上谈兵吗?幸好,在满城战役中,宋军名将李继隆顶住压力,坚决不按照阵图打,最后打败了辽军。

对于宋太宗通过阵图遥控指挥前线将领这件事,名臣田锡就向皇帝建议"现在抵御敌人的进攻,应该以选择将帅为先。选出将帅后,就将军权交给将帅,让他全面去负责。没有必要给他阵图,也没必要授予他方案,让将帅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没有不成功的。"遗憾的是,对于这种合理的建议,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宋太宗并没有采纳。

所以,宋太宗在军事指挥上真的很"败家"。两次北伐失败最直接的后果是:宋军对辽从进攻态势全面转入防守态势。不知道赵匡胤在阴间听到自己弟弟瞎折腾自己亲手带出来的大宋禁军,会不会在阎王爷那里告赵光义。

二、宋太宗的"水长城"

那么,宋太宗在军事领域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并非如此。进攻作战不怎么地,宋太宗的防守作战可堪称一绝。北宋的"水长城"就是宋太宗防御有加的最直接证明。

两次北伐失败,宋军从攻势全面转入守势,但是,防御辽军的事情还得做。宋琪的建议没法用,这该怎么办呢?

在关键时刻,一个叫何承炬的大臣向宋太宗建议:从今天河北省满城县到泥姑海口,将沿线大清河等支流和30多条洼淀连起来,形成一条绵延450多公里的水上防线。在这条水上防线的基础上,再次不断地开挖河道,让洼淀和湖泊连城彼此联通的水上网络,这就是水上长城。

这个建议,看似脑洞清奇,其实无比靠谱,如果能做到,北宋不但能构筑天然防线,还能依托河道开发农田,补充战争资源。当然,工程量也十分巨大,难度也极大。

但打仗外行的宋太宗,办这事儿却真不含糊:当场动用了一万八千军队开工,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经过快速施工,北宋建立起了长达上千里,绵延7座军州的水长城工程。共经过19条河流,30个淀泊,河流上还有100条船只往来预警。宋军防守河北的军费开支被大大节省了。根据正史记载,水长城修好后的公元988年到995年这几年间,辽军向宋军发动5次进攻,宋军依托水长城抵抗五战三胜。

水长城的成功,证明了宋太宗自身所具有的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这一能力让宋太宗做个参谋或枢密使还是非常优秀的,但宋太宗要成为优秀的帝王,其战略眼光还得再看得更高一些。

三、优秀的文治

宋太宗在军事上差强人意,但他在文治上的亮点是相当多的。除了历史票友们津津乐道的《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这两本大书,宋太宗在文治方面为北宋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第一,改革言路。或许是受到了唐太宗"从善如流"的鼓舞,宋太宗决心像唐太宗那样作一名从善如流,励精图治的帝王。在这一思维的驱使下,宋太宗对中央的谏官机构进行了改革。988年2月,宋太宗将谏官的名字做了改动,将左右补阙改名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并鼓励谏官犯言直谏。在宋太宗的鼓励下,北宋涌现出了像寇准田锡那样的直言官员。如果放在其他年代,寇准田锡那样的官员有可能就掉脑袋了。但活在宋太宗时期,太宗就从制度上保证了他们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第二,改革登闻鼓制度。登闻鼓制度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民间传递社会民情的重要通道。公元984年,太宗下诏对唐代的登闻鼓院制度进行改革。亲自审理登闻鼓案件。有一次,一个叫孙崇望的基层官员敲打登闻鼓,控告曹翰搜刮民脂民膏,危害一方。宋太宗亲自接见了曹翰,当得知曹翰的贪婪激起民愤之后,宋太宗就开会与百官商议,最后下诏:削掉曹翰的出爵位,曹翰所侵占的土地予以没收。

还有一次,礼部侍郎宋白主管贡院的科举考试,只录取28名进士,其他各科100多人。当榜单贴出去以后,人们议论纷纷:宋白主持的考试不公平。有人向登闻鼓院敲鼓,请求皇帝讨回公道。宋太宗知道情况后亲自下令进行再次考试,最后录取了700多人。如果没有皇帝的过问和登闻鼓制度,这几百名苦读十年的考生肯定就名落孙山了。

第三,改革科举制度。宋太宗采取两项措施改革科举:首先,扩大录取名额。其次,考试殿试采用糊名制度。这一制度将考生的姓名等信息封锁起来,避免考官阅卷时打人情分,进而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糊名制度对中国科举考试影响深远。

四、严厉打击腐败

和哥哥赵匡胤一样,宋太宗是一位非常痛恨腐败的皇帝。976年登基之后,宋太宗就采用各种手段压力打击腐败。公元978年和985年,宋太宗就曾两次下诏,强调对贪腐官员革职后一律不得再用。宋太宗反腐败有多严厉呢?比如,宋太祖王皇后的哥哥王继勋,在地方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甚至斩杀奴婢为食,吓得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赵光义亲自下诏,将王继勋斩首示众,百姓拍手称快。官员卢佩受贿钱190贯,宦官冯彦琛倒卖砖瓦木料,最后都被斩首。

总而言之,宋太宗军事上差强人意,和他的哥哥宋太祖相差很大。但修建水长城这件事又能体现出宋太宗的战略眼光。宋太宗在文治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的采访使制度,改革言路和举报制度维持了北宋100多年的稳定。宋太宗在反腐败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因此,宋太宗的功绩无法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列,但他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主。将宋太宗和北宋帝王宋徽宗宋钦宗这些昏君并列,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